一、 術語和定義
黏結強度:
定義: 指在特定條件下,黏結界面(通常指涂層/漆膜與被涂覆基材之間的界面)在單位面積上所能承受的、垂直于黏結面的最大拉力或最大剪切力(具體取決于測試方法)。它是衡量涂料系統與基材之間結合牢固程度(附著力)的最關鍵性能指標之一。
核心意義: 黏結強度直接決定了涂層抵抗從基材上剝離、脫落的能力,是影響涂層長期耐久性、防護性能和整體體系可靠性的基石。強度不足會導致起泡、開裂、剝落等早期失效。
單位: 通常以兆帕(MPa)或磅力每平方英寸(psi)表示。
內聚強度:
定義: 指涂料涂層自身內部或基材自身內部抵抗破壞的能力。當黏結強度測試中發生破壞時,如果斷裂發生在涂層內部或基材內部,而非涂層-基材界面,則表明材料的內聚強度低于界面的黏結強度(黏附強度)。
與黏結強度的關系: 黏結體系(涂層+界面+基材)的最終破壞強度取決于三者(涂層內聚強度、界面黏附強度、基材內聚強度)中的最薄弱環節。理想的黏結破壞應發生在界面(黏附破壞),以真實反映界面結合力;若發生內聚破壞(涂層內或基材內),則測得的值反映的是材料本身的強度,而非純粹的界面黏結力。
黏附強度:
定義: 特指涂層與基材界面之間的結合強度。它是黏結強度中直接反映界面結合好壞的部分。
與黏結強度的關系: 在理想情況下(界面是絕對薄弱點),測得的黏結強度即等于黏附強度。但在實際測試中,破壞模式可能混合。
破壞模式:
定義: 在黏結強度測試后,對破壞面進行分析,確定斷裂發生的位置。
主要類型:
黏附破壞: 破壞完全發生在涂層與基材的界面處。表明界面結合是薄弱環節。
內聚破壞(涂層內): 破壞發生在涂層內部,涂層材料本身被拉斷。表明涂層內聚強度低于界面黏附強度。
內聚破壞(基材內): 破壞發生在基材內部。表明基材本身強度不足。
混合破壞: 破壞面同時包含界面(黏附破壞)和涂層內或基材內(內聚破壞)的區域。這是最常見的破壞模式。
重要性: 分析破壞模式對于解讀黏結強度測試結果至關重要,有助于判斷失效的真正原因(是界面問題、涂層問題還是基材問題),從而指導改進方向。
二、 影響黏結強度的關鍵因素
黏結強度并非材料的固有屬性,而是受制于一個復雜的體系,主要影響因素包括:
基材性質:
材質: 金屬、混凝土、木材、塑料等不同基材的表面能、化學活性、多孔性差異巨大。
表面狀態:
清潔度: 油污、灰塵、脫模劑、銹蝕、舊涂層殘留等會嚴重削弱黏結。
粗糙度/輪廓: 適當的粗糙度增加機械咬合力和有效接觸面積(錨固效應)。但過度粗糙可能產生尖端應力集中或截留空氣/污染物。
表面能: 影響涂料對基材的潤濕鋪展能力。
強度與致密性: 基材自身強度不足或疏松多孔會影響測試結果(易發生基材內聚破壞)。
涂料性質:
樹脂類型與化學結構: 直接影響涂料的極性、柔韌性、反應活性,以及與基材的化學鍵合可能性(如環氧樹脂對金屬、混凝土有優異的黏附力)。
配方設計: 顏料體積濃度、添加劑(如附著力促進劑、潤濕分散劑)、溶劑體系等都會顯著影響成膜后的內聚強度和與基材的相互作用。
固化/干燥過程: 固化是否完全、固化條件(溫度、濕度)、溶劑揮發速率等影響最終膜的結構和應力。
表面處理:
這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。 徹底清除污染物、獲得合適且均勻的表面粗糙度(如噴砂、打磨)、有時還需進行化學處理(如磷化、鈍化)或涂覆底漆,能極大提升黏結強度。處理等級(如ISO 8501, SSPC標準)有明確規定。
施工工藝:
涂布方法: 噴涂、輥涂、刷涂等影響膜厚均勻性和與基材的接觸。
膜厚: 過厚可能導致內應力增大、固化不完全,反而降低強度;過薄則可能無法形成連續的、具有足夠內聚強度的膜。通常有最佳膜厚范圍。
施工環境: 溫度、濕度、露點控制不當會影響涂料潤濕、流平、溶劑揮發和固化反應,從而影響黏結。
層間間隔與處理: 多層涂裝體系中層間的清潔度、粗糙度(如拉毛)以及復涂時間窗口(是否在“咬底”期或完全固化后)對層間附著力至關重要。
應力作用方式與速率: 黏結強度值會因測試時施加力的類型(拉力、剪切力)、方向和作用速度的不同而變化。標準測試方法對此有嚴格規定。
本站所有信息與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網站中部分新聞、文章來源于網絡或會員供稿,如讀者對作品版權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電話:025-85303363 QQ:2402955403。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轉載本站的內容,請務必注明"來源:林中祥膠粘劑技術信息網(www.m.tudoumao.com)".
©2015 南京愛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0201337 | 技術支持:建站100